本文发表在11月20日出版的《环球时报》评论版(15版),题目被编辑改为《靠法律保护互联网领域创新》并有所删节。
《互联网领域还有多少创业机会》,这是最近一位名叫陆建国的IT观察者写的一篇文章,虽然写得简单,却在网上流传甚广,它无疑道出了很多有志于互联网行业的年轻人心中的困惑和焦虑,于是引起共鸣而被大量转载也就在情理之中。
互联网在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以来,成就了很多如今我们都极其熟悉的优秀公司和明显创业者。于是无数年轻人在这些传奇故事的激励下奋不顾身地投身到互联网的大浪潮中去。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轻的互联网创业者在寻求资金时却屡屡遭遇投资人的尴尬审问:“如果腾讯也做这个你怎么办?如果新浪也做这个你怎么办?”
很多创新互联网公司在历尽艰难获得流量并初具影响力之时,不是被业界巨头收购而扼杀了独立成长机会,便是遭遇模式抄袭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以GOOGLE、CISCO为首的世界巨头正打开鹰一样的眼睛在全世界寻找可口的猎物,国内的腾讯也毫不客气地抄袭每一个出色的创新模式。专业博客网站在遭遇门户网站的竞争之后整个行业几乎灭亡。虽然一向强调“专注”的李彦宏在被媒体问及百度是否会进入其他领域时也表示“新的领域就得由新的公司来做”,但这同样避免不了创新公司遭遇来自巨头们的无情压力!
携程网的创始人之一季琦早在三年前就已经断言“互联网已不再机会”,于是专心做酒店。已经离开腾讯的原创始人之一曾李青在今年的某次活动上也告诫互联网创业者“创业要避开腾讯”,但很多人纳闷,几乎什么都做的腾讯能避得开吗?互联网巨头利用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海量的用户基础,抄袭起同行的产品来似乎比任何其他行业都要来得容易。在巨头林立的后互联网时代,年轻的后来者究竟路在何方?
实际上,关于巨头们对后来者的威胁,业界已经不止一次在讨论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问题。即使作为巨头的代表,张朝阳在权衡各种利益之后依然在今年年中的CHINAJOY大会和刚刚过去不久的互联网大会上两次提到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重要性,甚至还因此挑起同存在版权争议的迅雷、优酷等公司的争端。虽然硅谷在初期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较为宽松的法制环境,但当逐渐进入成熟期后,加州更为严苛的知识产权法无疑确保了硅谷的持续繁荣和对年轻科技人才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对于同样已经度过蛮荒时代的国内互联网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的确应该被提上更为重要的日程。只有对知识产权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后来的年轻人、创新者才有机会获得一席之地。
如果国内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的工作没有做好,如果继续放任巨头们对后来创新者的肆意蹂躏,互联网行业将慢慢失去对年轻人吸引力,从另一个角度看,优秀人才的创新的思维也会逐渐远离此处,或许媒体也将失去报道它的热情。如果那样,互联网将在崛起并繁荣十几年后便快速沦为光鲜不在、死气沉沉的传统行业,那才是这个行业的令人心寒的悲哀!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努力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都制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今年8月份,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致力于为网络知识产权、网络版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网络立法提供支撑。
但是,互联网行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彻底改观毕竟还需时日,在这个过渡过程中,作为依然怀揣互联网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究竟还有什么样的机会?
2009年初上海的互联网草根大会上,前榕树下网站的经营者、如今的著名出版商路金波在接受采访被问及如何看待年轻人的互联网创业热情时表示“互联网只是个工具而已,它本身并不是个事,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个事”。虽然路金波的观点或多或少透露出其对榕树下网站经营失败的无奈,但持互联网工具论的业内人士却为数不少。
笔者也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互联网工具论才提及此事。当后来者在巨头们几近垄断的纯互联网虚拟服务领域已难有出头之日时,另辟蹊径无疑是唯一的出路,而互联网工具论正好为此提供了绝好的理论指导。电子商务无疑是互联网工具论的最好佐证。当当网的李国庆不只一次在媒体上强调其在图书领域所拥有的经验和资源正是当当网能够立足的根本,谭文胜在创办北斗手机网之前已经成功开办过手机连锁卖场。他们业已积累的行业优势足以让他们在险恶的互联网领域站稳脚跟。
诚然,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喜欢并擅长的某个行业或领域里,寻找到互联网工具的杀手级应用,那些经营虚拟的纯互联网业务的公司将很难抄袭。巨头们喜欢抄袭的是那些在原有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基础之上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做到的领域,就像腾讯抄袭其他社交网站上的游戏一样简直易如反掌,而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巨大时间精力学习行业知识和积累行业资源的领域,臃肿的巨头们也许会有点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根本就没有任何抄袭的理由和兴致。或许这正是另一条能够通向罗马的互联网创业阳光大道!